信用
是现代商业社会的“第二张身份证”
也是衡量区域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
在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望城经开区
信用既是建立起分级分类的
新型监管机制的关键
又是政务服务提升
擦亮营商环境“金字招牌”的利器
9月5日,望城经开区《企业信用评价实施细则(试行)》重磅发布,率先全省打造覆盖企业初创、成长、成熟等全阶段的信用服务体系。《实施细则》围绕经营发展、税务监管、市场监管、履约践诺等10个维度,通过开展信用综合评价,健全行业领域信用监管机制,促进市场主体实现智慧管理、精准管理、自我管理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 紧扣上情实情,服务由“门槛管理”向“信用管理”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“完善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”。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》提出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度融合”。在此背景下,省市先后出台了《社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系列政策。 望城经开区深入贯彻中央、省、市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决策部署,着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。此次发布的实施细则旨在通过建立一套科学、公正、透明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,引导园区企业诚信守法经营,推动园区政务服务由“门槛管理”向“信用管理”转变,营造“守信者一路绿灯,失信者处处受限”的良好发展生态。 突出传导引导,三大亮点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《实施细则》共六章二十九条,系统构建了从评价内容、流程、结果应用到信用修复、监督保障的全链条管理闭环,充分展现了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特征。 亮点1:“宏观+微观” 因地制宜科学精准 企业最终信用评价得分由“国家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”与“园区行业信用评价结果”两部分构成,各占50%权重。这种“宏观+微观”的模式,既确保了评价的权威性与普适性,又充分结合了园区产业特色和本地化管理实际,使得评价结果更精准、更具针对性。 亮点2:“8+2”体系覆盖经营全维度 行业信用评价部分,创新性地构建了涵盖经营发展、税务监管、市场监管、安全环保、项目建设、履约践诺、社会治理、意识形态等八个基础维度,以及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两个调节维度的“8+2”评价体系。全面覆盖企业经营的各环节,由园区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参与评分,确保专业性与客观性。 亮点3:“两张清单”导向鲜明引导有力 “正面清单”激励先进:对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省级绿色工厂、高新技术企业、上市或挂牌、获得重大奖项的企业给予明确的加分奖励。引导企业聚焦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,争当行业标杆。“负面清单”严守底线:对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、存在严重行政处罚、被列入黑名单等失信行为的企业,设置相应扣分标准和红线“一票否决”机制,形成有力失信惩戒震慑。 注重实用好用,15大类场景打造信用“硬通货” 信用评价的生命力在于应用。作为全省园区首个信用评价实施细则,望城经开区注重“评得准”更注重“用得好”。园区同步推出《“信用+园区服务”守信激励项目清单》,把信用结果与15类政务服务场景深度绑定,让信用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“硬通货”。 根据细致内容,A级企业可享受最长20天“企业宁静日”,项目审批“绿色通道”、融资担保优先支持、人才服务优先保障等“VIP式”待遇;B级、C级企业则接受差异化监管与指导;D级企业依法依规从严管理,限制享受财政资金、公共资源交易等政策。分级分类的精准管理,让“守信者一路畅行、失信者寸步难行”。 《实施细则》的发布与施行,是望城经开区在全省园区率先探索信用建设的标志性成果。下一步,园区将持续完善信用评价制度,拓展“信用+”应用场景,健全信用修复和异议申诉机制,确保制度更加公平、公正、透明。 望城经开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园区将把信用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“金钥匙”,通过创新信用管理体系,精准“画像”企业,让守信企业在园区发展更有“速度”和“温度”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,提升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,全力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