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这篇文章佐证了一个事实,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在路上,任重而道远,发展空间很大!
结婚前要不要查对象的征信、入职新公司要查征信记录怎么办、上了征信黑名单不让坐高铁……曾几何时,只有办信用卡、申请贷款才会用到的个人征信,如今应用范围越来越越广,呈现逐步增加趋势,让更多人体会到这张“经济身份证”的份量。与之相对应,关于“征信如何洗白”“征信花掉如何处理”的讨论充斥网络,因缺乏征信记录而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服务的事件亦不少见。前者从侧面反映出普通大众的个人征信意识还有待提高,后者则表明目前征信体系还不尽完善,尚不能充分满足普通大众实际需求。可以说,中国征信体系的完善和相关知识的普及,未来还有很长道路可走。前段时间,“花呗部分用户接入央行征信”这一话题冲上热搜,夹杂着网友们的千万条疑问在网络上形成声势浩大的讨论——“为什么花呗数据要接入央行征信”“花呗接入央行征信对用户有什么影响”“要不要关闭花呗”……热闹非凡的讨论背后,映射出大众个人征信知识匮乏的尴尬现实,不少人并不了解个人征信的实际意义和效用。根据融360维度近期公布的《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》显示,对于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央行个人信用报告,受访者的满意度为36.28%;而在征信知识普及方面,仅有10.73%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个人征信。这种不了解,不仅反映在对“花呗数据纳入央行征信实际影响”等问题的茫然,还体现在用户对一些基本个人征信知识的不清楚。如近两成受访者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的出具机构(央行征信中心),一半受访者不清楚个人信用报告免费查询次数(2次),仅有31.86%的受访者了解个人逾期记录展示时间(5年)。